【本網訊】港府在爭議聲中試圖硬推《逃犯條例》修訂,並聲稱是次修訂案將「填補制度上的漏洞」,那香港長久以來的人權漏洞呢? 《逃犯條例》修訂案對社會各界影響深遠,政府有義務確保有關資訊通達各階層及群體。
可是連日來政府屢次就事件與政商界會晤,卻沒有在法案委員會中安排該有手語傳譯,亦沒有相關的宣傳文案,公然剝奪聾人社群的知情權、窒礙他們參與公共議題。一群關注聾人權益的聾健譯者,負起政府應負之責,舉辦聾人民間學堂向使用香港手語的聾人朋友解釋相關議題。
政府漠視聾人權益
近70位出席者的年齡分佈廣泛,有傳譯員指除了平日較活躍公民社會的聾人外,也有不少陌生面孔。有與會的聾人憂慮,修例後會令到外國給予香港特區護照的色簽證待遇減少。亦有人諷刺指,修例後應最先引渡前特首梁振英,上大陸法庭就UGL事件受審。

「其實這單新聞一路傾,都無手語傳譯,係一直漠視緊聾人社群的需要。」參與學堂的黃一鳴表示,政府一直未有就這起事件安排手語傳譯,覺得這次聾人民間學堂能夠讓聾人社群瞭解更多與社會接軌。
問到6月9日會否參與遊行,他認為雖然不知道遊行有沒有用,但也要要把握這個機會表達意見,同時也表達了更大的願景:「希望可以集合群眾的力量,令聾人同健聽人士一齊合作、有新希望。」
守語者拓寬聾人的公民想像
聾人社群的聲音一直以來就不被政府重視, 許多專業術語在香港手語社群沒有統一手語表達。在今次學堂擔任傳譯員的黃耀邦表示:「(活動)事前都有溝通,重點係《逃犯條例》這個字點去表達,如果唔明裡面嘅內容或者字詞會事前問咗先。」
由於手語是個具像的語言系統,傳譯員自身的瞭解對能否準確傳譯有相當大的影響,而《逃犯條例》修訂案牽扯到不同社會議題,當中又涉及大量技術細節。活動當日除了手語傳譯亦設有白板,實時介紹新的術語及補充詞彙背後的延伸意義。
語言的邊界就是思考的邊界,手語傳譯員將公共議題帶入聾人社群,拓寬他們的公民想像。每次傳譯都是將新事物、新概念引介至手語社群,每個新的手語都讓他們與主流社會走近一步。
「因為我的身份是翻譯,要將內容傳譯出來,所以重點係好想幫助聾人擁有知情權。」在擔任傳譯的過程中,黃耀邦理解到有很多聾人都不明白《逃犯條例》的重要,政府又不重視聾人社群。續又補充:「如果你不一齊去反對,你的人權就會有威脅,又或者你工作和生活上會有影響,所以真係要讓聾人知道這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