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有民間團體和學者,在今個學年推出了一套目標以低成本、低門檻有效提升學童生活解難能力的STEM教程框架及評核標準予學校試用。透過探索性的專題協作及到社區親自搜購材料,增強學童的日常解難能力、創意思維及對社會問題的認知。他們以「劏房生活」作為解難的專題,已為來自三間小學,約40位基層學童各自提供了6-7節的課堂。
為基層解決生活困難
青衣商會小學的三組同學在認識香港住屋問題後,同學要自己在社區內搜購材料,然後再利用不同的STEM,回應居民的生活需要,分別製作了廁所感應燈、電動摺疊床和膠箱抽濕機。其中膠箱抽濕機的一組同學,利用電腦的散熱裝置,簡單模擬劏房的抽風系統。負責的同學表示,留意到劏房或籠屋內的住戶,通常家裡通風系統不佳、廁所廚房緊貼,啟發他們製作抽濕機:「我們這個抽濕機主要是幫他們將濕氣抽起,一來可以幫他們少些感冒,二來可以讓他們住得更舒適。」
參與學校之一的青衣商會中學STEM主任盧綺茵亦指,平時很多時教材都是教師買定給同學選擇,但生活化製成品需要同學先了解社會議題,繼而幫他們解決生活上遇到的困難:「由此再去去製成一個製成品和買材料,這方面需要更多不同能力的知識去幫手。」

STEM教材普遍門檻高
政府近年積極發展STEM教育,促進學生擁有一定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基本知識。為配合教育政策的發展,近年不少學校都積極發展STEM教育。不過,在有限的指引及評核標準下,學校普遍需要用上龐大資金發展高科技課程。過於高成本化及精英化的趨勢不但被指偏離培養日常解難能力的原意,更局限基層學童課後的實踐及參與機會。
導師梁震甫與何偉華都是讀電子工程出身,2017年成立STEM教育公司,他們留意到很多STEM課程都著重於編程,偏重軟件:「編程機械人那些,其實都比較昂貴,可能都要幾千元一部,不是每個家庭小朋友都能普及。但倒轉這一種方式沒有很特定的一種產品,都是一些生活化的材料,可能在五金舖都可以找到,例如木板、螺絲這些生活化的材料,都可以做到一些生活化的項目、產品,學習到相關STEM的知識。」
關注學童發展權利聯席(關學聯)組織幹事吳志遠補充,團體以基層角度多於教育角度去看整件事,「我們推行這件事之前,我們同不同學者、教育團體討論過,發現有個大趨勢,就是太高門檻,高門檻有兩件事,就是高成本和精英化的問題。精英化會引致現時的趨勢,就是就算上中學大學的STEM學科都會有一些優勢給他們,如果小朋友來自基層家庭,放學後應用不到這些知識
或想參加STEM的課程的機會都沒有,會不會剝削他們的發展機會呢?這是我們最重視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