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星期天的早上,數十名香港護士協會成員和前線護士齊集在政府總部門前,護協主席兼立法會議員李國麟亦有出席集會。有護士指出,基於行業的道德責任,護士們無了期「捱義氣」加班,政府卻從無重視他們的苦況。
人手持續緊張 護士病人家屬三方受害
按國際標準,護士與病人比例應維持在1:6或以下,但香港的情況卻遠超標準至1:10或以上。一些人流高的醫院中,護士病人比例更達到1:17。護士輪更制一般是P(午更)、A(早更)、Night (夜更)、O(放假)。有護士表示,現時因人手不足,輪更很多時變為P、A、Night、Night、Night也不出奇。
前線護士陳小姐在東區醫院內科病房工作約三年,她坦言這次的集會希望整體市民的醫療服務的環境可以得到改善。她指出除了護士辛苦外,病人和家屬都是受害者。很多時護士的工作未完成,會因為不想留給下一更同事「執手尾」而加班,「醫院是二十四小時運作,(工作)會不停累積,會自願做好手上的工作才放工。很難說每天加班多少小時,幾乎每天都會加班。」
環境惡劣如戰時醫院
陳小姐直言政府應完善人口管制措施,現時護士和病人的比例超過1:10,質素下降和醫療失誤情況惹人關注。醫院因病人湧入而不斷加床,但人手卻無增加,她形容:「好像戰地和五、六十年代醫院般,其實不應是這樣的。」
有護士指出,「加床」的做法亦會影響治療病人的程序。例如一般病房一邊由只放三張病床加至四或五張,令擺放X光機的位置也不夠,「照X光也照不到」。醫院甚至要佔用走廊、電視機下、浴室及洗手間外的空間放置病床,以安置病人。一些病人要睡轉院病床,甚至睡「帆布床」。
亦有醫院會把病人流轉到其他科的空置病房,但太多流轉病人則會影響醫院運作。舉例說,若內科病房爆滿,醫院或將內科病人轉送外科病房留醫。惟兩邊病房的情況不同,流轉會打亂護理人員的工作,容易出錯。而且兩邊巡房時間及探病時間不一,病人未必得到合適治療之餘,家屬的探病時間也會變得混亂。
賣「假」護士
醫院因人手短缺,設有「特別酬金計劃(SHS)」,鼓勵更多醫護人員提供額外人力資源應對服務高峰期。有護士指,SHS有如賣血遊戲,「番多啲更,放少啲假」來換取比薪金多百分之十的特別酬金,指責高層是「道德綁架」。他們要求改善SHS申請門檻和吸引力。
明愛醫院專科護士王先生,從事護士已有四至五年。在未轉入專科病房前,一般都要加班一個小時左右,有時加班亦不能當補鐘,「你可以說是自願或被自願,因為有時自己工作未完成,不想勞煩下一更同事。每一更都有每一更需要做的工作。」
他認為護士不斷加班的問題對他們的精神健康帶來壓力。「護士自己本身的假都放不到,沒有足夠的休息。護士工作本質是輪更工作。不定時的工作時間,還要放不到假,絕對影響護士自己的身體質素、心理質素。自己都有影響的時候,又如何好好照顧病人呢?」
陳肇始拒談人手規劃時間表
護協就維持合理人手、加強臨床管理、改善醫院行政管理及更新病房設施向政府提出建議。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陳肇始亦有現身集會,解釋已要求醫管局及早應對冬季流感高峰期的需求,亦於去年年初展開短中長期的護理人手規劃。她承諾政府檢視護理人手規劃和爭取醫院資源配對,但就未有談及時間表。
護協和集會人士其後手持黑色氣球,遊行到特首辦,把詳列十四項訴求的計劃書放於特首辦門外後,和平散去。